文‖占玲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这样评价她:
邓身上这种绝不服输的劲头,代表着运动员的风貌。
外媒这样评论她:
“Her heart is strong!”
其他的乒乓女将这样说:
“逢邓必败!”
中国观众这样说,只要是她上场,我们就放心。
她自己说:
“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
她,就是邓亚萍。
很多人印象中的邓亚萍,是个威风凛凛、无所畏惧的狠角色。
可谁想到,她曾是个角落里的小豆丁,三番五次被教练们评价为“残次品”,拒之于省队、国家队大门之外。
1、小小铁娘子
1973年,邓亚萍出生于河南郑州。
父亲邓大松,是河南省队乒乓球教练,母亲是个乒乓球迷。
婴儿时期的邓亚萍,就对乒乓球产生了特别的兴趣。每次一哭闹,妈妈就在摇篮上方挂一只乒乓球,她很快便安静下来。
两岁的时候,邓亚萍就常常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面,跟着去看球。平时的小亚萍,很不老实,坐不住,但一到乒乓球场,她就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有一天,小亚萍像平常一样在边上看球,突然对爸爸说:“我要打球!”邓大松半天没反应过来。
眼看爸爸不作声,小亚萍急红了脸。她伸手抢过爸爸手中的球,踮起脚尖,一手握拍,一手抛球,“啪”的一声,球准确地过了网。
从这时起,邓亚萍开始跟着去练球。
5岁时,邓亚萍正式接受父亲的乒乓球启蒙训练。
小亚萍站在76厘米的桌球前,只能露出半个小脑袋,大眼睛左右瞄动,好像玩捉迷藏,让人哭笑不得。
为了解决高度问题,邓大松找来一块大木板,在木板下面垫几个凳子当支柱。
邓亚萍在临时搭建的场地训练,踩翻木板,踏空摔跤是家常便饭。每次爸爸过来看她有没有摔伤,小亚萍总是摆摆手:
“我没事儿,再来。”
每天六点,邓亚萍准时起床训练,拉韧带、练步伐、做操、跑步,练完一轮再去幼儿园。
下午放学,别的小朋友都像出笼的小鸟,成群结队去玩耍。
有小朋友叫上邓亚萍,但她每次都挥舞着手上的球拍:
“我要去练乒乓球,我要打败爸爸去。”
邓大松为邓亚萍制定了一套特殊的训练计划,从体能到技能的运动量,都比一般小朋友多得多。
邓亚萍从来不喊苦不喊累,为了让自己的球技有更大的进步,她甚至还自作主张地学其他大哥哥在自己细嫩的腿上绑上沙袋,再进行各种运动。
这对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更别说一个小女孩。妈妈知道后,心疼不已,她劝女儿不要太过拼命。
邓亚萍不以为然,
“我打乒乓球很开心,不觉得辛苦”。
2、 被拒之门外
凭着对乒乓球的执着,小学一年级时,邓亚萍第一次参加河南省少年乒乓球比赛,获得第3名。
1982年,9岁的邓亚萍又获得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的两项桂冠,成为年龄最小的全国冠军。
不久后,邓大松把女儿送到河南省队集训,可仅仅过了15天,邓亚萍就被“退货”了。原因很简单:她身高太矮,手脚太短,教练们认为没有发展的前途。
邓亚萍像被泼了一盆冰水,她忍着忍着,眼泪还是不争气,像瓢泼的大雨。那一夜,邓亚萍趴在妈妈的怀里,彻夜无眠:
“我的身体真的是残次品吗?我明明比她们打得都好,为什么偏偏不要我?”
邓大松见女儿受这么大委屈,心里别提有多难受,可作为专业的教练,他必须告诉邓亚萍现实的情况。
他边安慰女儿,边解释到:
因为个子矮被淘汰的好苗子也是很多的,因为体育队培养一个苗子是有成本的。
但是,孩子,你真的很优秀!
现在,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第一,放弃乒乓球返回校园。第二,继续打球,但要想办法解决身高问题。
邓亚萍一把鼻涕一把泪,
“我不是一般的喜欢,我是非常非常喜欢。”
邓大松告诉她,如果想继续打球,就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好多倍的努力才行。
“我会打得很好的,而且我不服气,凭什么不要我。”
十岁那年,邓亚萍给自己的人生下了一个赌注——选择继续打球。
她说:
“我要打球,不管多累多苦我都不在乎。”
被河南省队放弃了的邓亚萍,辗转来到郑州市队。
那时郑州市队刚组建,十分寒酸。没有固定的训练场地,他们就在废弃的澡堂里训练,后来又转移到靶场。那里更简陋,房顶是玻璃钢片。夏天,室内温度达到40多度;冬天,冷得像冰窖。
“一到冬天,我的手就长满冻疮,常常涨裂出血,看上去血肉模糊的样子,一挥拍就钻心地痛。”
除了环境的艰苦,日常的训练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每天清晨就开始训练,更要命的是要身穿沙衣,脚绑沙袋。
当时邓亚萍是队里年纪最小的,但她没有因此而降低训练的强度。相反,她非常清楚自己的弱势,除了教练的任务,她经常给自己额外加餐。
“我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机会勤能补拙,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几个月后,邓亚萍的天赋逐渐显露出来,她带领郑州队击败河南省队的主力,报了闭门羹之仇。
3、国家队之坎坷路
1986年,邓亚萍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力挫多名世界冠军,夺得女单冠军。1987年,在当时中国女队教练张燮林的力荐下,邓亚萍进入国家青年队。
虽然带着全国冠军的光环,但她丝毫不敢懈怠。
“我的致命缺陷还在,国家青年队的训练是在审核我是否合格,我只有下大力气锤炼技艺才能进入国家队。”
不管在国家队,还是在青年队,中国女兵一年里头要打五次大循环,这个大循环比赛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比赛。各省市把最优秀的选手放在青年队,然后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再把这个选手抽调到国家队。
中国青年队这一年的五大循环中,邓亚萍四次拿了冠军,一次拿了第二,成绩非常优异。
比赛结束后,队友一个、两个如愿进入国家队,邓亚萍却迟迟没有通知。
她不由得问自己:
“为什么国家队的门槛对我来说就那么高?”
埋怨归埋怨,但邓亚萍知道轻重,“这一切都是考验的过程!”埋怨过后,她继续苦练。
1988年,邓亚萍第一次代表中国队参加“亚洲杯”。在飞往菲律宾的飞机上,邓亚萍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浮想联翩:“这场比赛要怎么打?”“只要打赢了就能进国家队……”
比赛场上,邓亚萍三局两胜,打败中国队友李惠芬。
但从菲律宾回来后,邓亚萍并没有因为胜利而高兴,反而忐忑不安。她越想越后悔,一时间脸颊发烫,心跳加速。队友们对她也突然变冷淡。
原来,在与李惠芬的最后一分对决中,李惠芬打了一个很轻很轻的擦边球,裁判没看到,误判球出界,邓亚萍得分。裁判误判,观众看不清,但李惠芬和邓亚萍,还有挡板外的队友们都看得清清楚楚 。
当时邓亚萍太想证明自己,鬼迷了心窍,她没有指出误判,冠军落入她手中。
邓亚萍赢了,但赢得很不光彩,她觉得比输了还难受。她找到张燮林,主动承认错误。
她坦承自己的想法:
“我要进入国家队太不容易了。我害怕别人因为我个子矮不要我,所以才不顾一切地想要赢,太想夺冠军了。”
经过张燮林的教育,邓亚萍向李惠芬诚恳地道了歉,正式写了书面检查。
“赢就要赢得光彩,输也要输得大度”,张燮林的一番话让邓亚萍醍醐灌顶。
也是从这时起,邓亚萍告诫自己,不管是再紧张的比赛,比分再接近的状态,再关键的球,也要做到赢得光彩。
反省和检讨过后,邓亚萍成熟了许多,幸运之神来敲门,她终于进到国家队。
4、我都练成这样了,凭什么世界冠军不是我?
经历了这个小风波,邓亚萍更加清楚,要在国家队生存,绝不是靠运气和所谓的小聪明,而是实打实的真本事。因此她训练更加刻苦。
每天训练,她都带两双鞋,一双湿透了再换一双接着练,球衣每天要换三四次。
国家训练队一般训练到下午5点55分,邓亚萍常常感觉“吃不够”,所以要给自己加餐,天天加班加点,超额训练。
她几乎成了训练馆的保安员,最早训练,最晚回去。
有一次夜里,张燮林检查女队宿舍,一进屋方便面的味道扑鼻而来,他见邓亚萍桌上湿了一片的报纸,便好奇地问:“怎么?夜里还加餐?你的饭量可不小!”
邓亚萍没有回答,一旁的队友却替她打抱不平:“她加班训练晚,还没吃饭呢。”
张燮林听了有些意外:“天天这样?”
队友回答:“差不多……”
听到这些,张燮林颤颤巍巍地走出房间,他怕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控制不住情绪。
张燮林在国家队担任教练这么久,什么样的运动员没见过,但像邓亚萍这样拼命的,还是头一次。
邓亚萍苦练到什么程度?有时候,教练都怕她练过头,要勒令她休息。而食堂人员,看到邓亚萍来吃饭,就高兴——训练馆关门,他们可以下班了。
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邓亚萍始终一头闷在练球上,她坚信:
“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有可能取得超人的成绩。”
5、不会输给同一个对手两次
1990年亚运会前,国家领导慰问运动员,队里安排邓亚萍与陈静进行一场乒乓表演。
当时陈静是世界冠军,邓亚萍虽然初露头角,名不见经传,但气势十足。这次比赛看头很足,而且胜负基本是定数。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邓亚萍居然把陈静打哭了。
表演开始,邓亚萍把手按住球,眼睛死死瞪着陈静,把陈静瞪得头都低下了。然后她开始抛球,打一球,就大喊一句“杀死你,打死你”。
场上的人懵了,说好的表演赛呢。没多久,邓亚萍就把陈静打到8:0,陈静越打脸越红。教练一看情况不对,小声提醒:“亚萍,放水。”
不知道邓亚萍是没听到,还是不想放水,她继续照样打,最后把陈静打到10:0。陈静放下拍子就哭了。
队友说邓亚萍“心狠,六亲不认”。邓亚萍却不这么认为。
她说:
“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来的。
我的个子不如别人,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我赢了还不一定能进国家队,更别说输了。”
邓亚萍打球凶狠是出了名的,以至于韩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女将玄静和也不得不公开表态她最怕邓亚萍。
邓亚萍不仅赛场上狠,她还做到不输给同一个对手两次。
1991年,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千叶举行。女子团体决赛由中国队对朝韩联队。
第一盘,由邓亚萍出战朝韩联队的俞顺福。背着男团失利的包袱,加上欧洲籍裁判的错判,邓亚萍战败,以2:1输给俞顺福。
第二盘,中国队还是战败。到了第三、四盘,邓亚萍发挥自己的抢攻优势,打成2:2平局。
最后决定胜负的第五盘,中国队的高军再次被俞顺福击败。
保持了16年的考比伦杯,一瞬间落到别人手中,中国队的姑娘们哭成一团。
邓亚萍面容沮丧,这是她第一次受到如此惨烈的挫败。这一夜,邓亚萍无法入眠,她自责,她愧疚。赛场上一个个画面不断在她脑海中回放,她顿足捶胸,恨不能拉她们再战一次。
女子团体冠军丢了,邓亚萍没有心思去看第二天的男团比赛,第三天游览观光也没去。
到了第四天,邓亚萍神抖擞来到赛场,如同变了一个人。一到赛场,她就对队友说:“女团暂且不管,剩下的一个也不能便宜她们!”
在女子单打中,邓亚萍与俞顺福狭路相逢。
听到这个消息,朝鲜队上下欢庆,他们认为邓亚萍在团体赛中败给俞顺福,这次也是来当陪衬的。
开局第一盘,邓亚萍用正手发球,开局不利,输了。第二盘开始,邓亚萍改变策略,改用反手发球,发球多变,抽球凶狠,完全掌控了局面。
俞顺福还没反应过来,就三盘全落。
邓亚萍反败为胜,不是偶然。
在休息的两天时间,大家都以为邓亚萍在自怨自艾,其实她是闭关修炼。
有一回,她一个人背着包来到训练馆,一开始想着练发球,练着练着她突然意识到必须要用一些平常不常用的招式来制敌。所以才有第二局邓亚萍改用反手发球。
改变了战术,邓亚萍如鱼得水,打出了自己“快、准、狠、灵”的特点。俞顺福根本没时间琢磨,更来不及想出应对措施。很快,便被淘汰出局。
其实不止俞顺福,像朝鲜的李粉姬、新加坡的井浚泓、日本的小山智丽这几个为数不多赢过邓亚萍人,都只赢了第一次,第二次就再没赢过。
曾经有记者采访邓亚萍赢球的心得。她说:
“乒乓球打到一定的程度,是算球。我要算你,我要揣摩你,我要确定所有的球都是在我掌控范围内。
一个对手,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以后,打到第二次的时候,我基本就知道对方的套路。”
在14年的运动生涯中,
邓亚萍共拿到18个世界冠军,在乒坛排名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
从1990年到1997年,邓亚萍成为国际乒坛绝对的统治者。
大家都说邓亚萍是神。
但邓亚萍却说,我从来不认为我是神,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有一次在户外拍摄,邓亚萍举着30多斤的设备跟大家介绍:
“以前我就是套着这么重的沙衣沙袋训练。30多斤,跟这个一样重。沙衣是背心的,穿在身上,沙袋绑在小腿上。从10岁开始,一直就这么训练。”
所有人,惊叹不已。
这世上,其实哪有什么神。
如果真的有,只不过是他把一件事练到了极致。
张玉宁领衔国奥23人大名单
北京时间1月9日晚间21点15分,第4届U23亚洲杯B组首轮,中国国奥将在面对宿敌韩国国奥,近30年来无论是中国国家队,还是中国国奥队曾多次败在韩国队脚下,可以说韩国队是中国男足真正的克星。这一次,U23亚洲杯首战就遭遇这支克星球队,对于国奥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而从过去3届U23亚洲杯表现来看,中国国奥在正赛的表现颇为惨淡,新浪彩票就此盘点中国国奥在U23亚洲杯那点儿事。
由亚足联主办的U23亚洲杯每两年进行一次,其前身是2014年的首届U22亚洲锦标赛。赛制仍为每两年一届,当届比赛的成绩对下一届比赛的种子席位确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如果赶上奥运年份,该届比赛也将作为奥运会的亚洲区预选赛。在前3届U23亚洲杯历史上,中国国奥虽然全部晋级正赛阶段,但均在小组赛止步,其中两次小组赛3战皆负垫底,上届小组才取得首胜,1胜2负排名小组第3,中国国奥在前3届U23亚洲杯小组赛总战绩为1胜8负。
第1届U23亚洲杯:中国国奥3战皆负 遭遇出局厄运
在2014年首届U23亚洲杯,中国国奥与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乌兹别克斯坦同分在D组,结果在小组赛首轮上半场1球领先的情况下,惨遭乌兹别克斯坦逆转。此后2轮小组赛接连被西亚球队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击败,以小组赛3连败垫底出局。
第2届U23亚洲杯:中国国奥又全败垫底 场均失球高达3粒
到了2016年的第2届U23亚洲杯,中国国奥遭遇西亚球队团团包围,与卡塔尔、伊朗、叙利亚同为在A组,从小组赛3轮表现来看,中国国安在上半场还尚能与对手周旋,但下半场中国国奥后防线呈现崩盘态势,导致先后不敌卡塔尔、叙利亚和伊朗,每场失球数均在3球,后防线发挥相比首届U23亚洲杯,面对西亚青年军的强力冲击很难招架。
第3届U23亚洲杯:斩获小组赛首胜 破门能力和情绪管理不足
到了2018年举办的第3届U23亚洲杯,中国国奥与阿曼、乌兹别克斯坦、卡塔尔同分在A组,并且在小组赛首轮控球率仅为38%的情况下,凭借杨立瑜、李晓明和韦世豪的3粒进球完胜阿曼,斩获中国国奥在U23亚洲杯的首场胜利,一度让国人看到争取小组出线的希望。然而此后接连面对老对手乌兹别克斯坦射门射正和控球率均占优的情况下得势不得分,而与卡塔尔一战中国国奥领到7张黄牌和1张红牌,下半场因情绪波动导致技战术大打折扣,最终遭遇连败无奈位列A组第3提前出局。
中国国奥在本届U23亚洲杯赛程
今年第4届U23亚洲杯,中国国奥与伊朗、韩国、卫冕冠军乌兹别克斯坦同为在C组,其中与老对手乌兹别克斯坦是第3次同组,究竟能否一改过往U23亚洲杯小组赛的颓势,张玉宁领衔的中国国奥将会交出如何的答卷,让我们拭目以待!(幸运星)